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王立力
 http://wlili.artron.net/
 
  搜索:
 
四十年的生活日记
 
作者:姜健  发布时间: 2015-05-28 11:12:59
 
 

  五月,王立力让我帮忙梳理他的图片。责无旁贷,何况又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仔细阅读王立力伴随四十年时光拍摄的有关云南、河南两地的大量图片,听他娓娓道来有关图片中的那些情景、故事,我被那四十年云南与河南的时空影像联结深深地感动了。


  在洛阳的两天中,和他聊起许多关于摄影与人生的事儿。我发现他的摄影经历和他的人生阅历非常和谐统一:云南、河南,当兵、从政;摄影永远与之相伴、相随。影像就是他的生活,生活就是他的影像。


  王立力是个有着四十年影龄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不靠摄影吃饭。因此他的影像没有那么紧张,也没有那么功利。但他的影像技术却非常的老道,眼光也犀利,他知道影像的焦点应该对在什么地方。纵观王立力云南、河南四十年的影像,人像、民俗、新闻、纪实,不管早期的摆拍、唯美还是后来的抓拍、纪实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他能四十年坚守黑白影像,镜头永远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儿,为后人留下大量耐人回味的生活“鉴证”。就这一点,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有着良好专业素养的摄影家。


  摄影术的诞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都与生俱来地带有大众文化的烙印。而数字技术的出现,更加推动了影像泛滥的趋势。当今的中国摄影,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像的泡沫也在膨胀,摄影更多地呈现为大众消费的形态。为快乐而摄影的队伍在不断的成长壮大,所谓专业和业余摄影家的器材已经没有区别,名目繁多的摄影节和摄影大赛令人眼花缭乱,大大小小的影展让人看的头晕眼花,包装精美的摄影画册铺天盖地。摄影似乎已经不需要时间的验证,摄影的门槛已经彻底消失。


  摄影艺术的今天,影像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值得我们深思。


  我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看到过两个足以改变大多数摄影人观念的展览,一个是法国人收集的上海五十年代老照相馆拍摄的商业人像展览,这个展览做为2003年中法文化年的中国部分安排在阿尔勒附近一个石头古堡的一间小房子里,斑驳的墙壁上大大小小有几百幅人像照片,其中彩色的都是手工着色。这些曾被我们称其为商业片的照相馆人像怎么会成了摄影作品?2006年我和阿兰o朱丽安到法国阿尔勒,在一个关于留影照专题的场馆,看到一组20米展线内近30幅生活留影照。阿兰告诉我,这是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三十年间拍的留影照。作品里的女人既不是名人,也并不漂亮,拍摄者的技术也并不高明。为什么这些商业照片和生活留影能够成为国际摄影节展览的作品,这完全是策展人在强调摄影艺术的本质功能和摄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当我看到一幅五十年代手工着色新婚合影头像上照相师傅批示的字样“新郎嘴大,修小!新娘修脸!”的时候,时空一下就回到了那个年代。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不管他们是什么关系),坚持三十年拍摄的留影照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摄影的功能就是人与生活的记忆桥梁,他的魅力就在那人生回首的一瞬间。


  王立力热爱摄影也热爱生活,七十年代就接触摄影,但四十年来他始终安于业余摄影的状态,平心静气一直以生活的目光对待摄影。他认定摄影的意义非常朴实:由于当年没有及时为战友拍订婚肖像而耽误了人家的婚事使他懊悔至今;在边境线巡逻定时为界碑拍照以确保国土完整,使他深知摄影的重要。就这么普普通通两件事就让他刻骨铭心的认识了摄影。就这样,王立力的影像从云南到河南的四十年间,积累了十几万张底片和十余万字的采访笔记,不但纪录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纪录了社会的变迁。


  这时我忽然想起今年全球热议的一位美国芝加哥保姆摄影家薇薇安·梅耶(VivianMaier1926-2009),和王立力有某种相似之处。她一生的职业是保姆,但业余拍摄了四十年照片(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而从来没有发表。当收藏家约翰·马罗夫在旧货市场以四百美元买到一整箱底片时,竟然还有2000个未冲洗的胶卷。如今这位已去世的女街头摄影家的展览已经风靡全球,名声已和摄影大师哈利·卡拉汉、黛安·阿勃斯相提并论。她的照片被称为她一生的视觉日记。


  王立力摄影四十年这部作品集是在他全部拍摄的底片中精选了200幅作品,难能可贵的是每幅作品之后他都写有详细的背景文字。可以当之无愧的成为留给历史的生活日记。


  摄影大师保罗·史川德(PaulStrand)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摄影就是你生活的记录,是给真正能看的人的。”


  这正是王立力四十年摄影的意义所在!


  2011年6月26日于郑州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